首页 >>  新闻中心  >>  媒体关注
  • 媒体关注
从烧土灶到5G清洁能源,过去现在和未来…
2021-01-1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现在的生活快捷便当,可落底毛子烧土灶、烧煤炉的辰光,生活很慢却充满着烟火味。记得几年前,我回老家看到有烧土灶,就凑热闹上去帮忙烧火,我烧的是熟门熟路、炉火通红,引乡亲们啧啧称奇,一个城里人怎么会烧得嘎好?其实一点也不奇怪,我小辰光住在伍公山上,家家户户都烧土灶。

烧砖炉灶,煤饼炉的年代

伍公山上烧土灶,靠山吃山那是得天独厚,满山遍野可以捡拾柴火“白烧烧”不花一分钱。记得每年秋风起时,从伍公山到城隍山香樟树下遍地落叶,那段辰光只要天晴,我就一把竹扫帚、一只大麻袋去扫香樟树叶,每天背1,2麻袋回家,堆放在门口的空地上先晒太阳,再“藏起来”,一个冬天好烧喽。香樟树叶有油性易着火旺,再弄几根木柴架空烧,噼里啪啦的烧火声、火焰串老高。行文中突记起一句老话:“烧火要空心、做人要实心”,言简意赅。

老底子买煤饼是要凭票限量供应,绝对要省着点用。这中间记忆深刻的是用“轴承木板车”拉煤饼。煤炉生火绝对要有水平的,否则浓浓青烟冒出来,熏的人咳嗽、眼泪水都流出来了;为节省煤饼,专门有把钢丝钳把一个煤饼一钳为二;煤饼末末儿收集起来,到时弄点水、拌点烂泥还能做成一只只煤球。

伍公山上左邻右居谁家的煤炉灭了,用火钳夹一块煤饼,到别家的炉子上引着,或者索性把别家上面半“旺”(燃)的煤饼换来,这种邻里间互通炉火的温情,格外亲切暖人。

用土灶、煤炉烧制的饭菜里揉进了这份辛苦,也揉进了这份温情,做出来的饭菜带着时光缓慢的滋味,吃起来是格外香甜。在煤炉封门日复一日的开闭中,构成了我儿时一段段耐人回味的伍公山往事,也燃烧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。

液化煤气灶年代

1978年,我家用上了液化煤气灶,在那个辰光属于“毛拿能”(很了不起)了,算家里一大件。液化气钢瓶要到清波门去调,用的是28寸脚踏车,车后用大铁钩挂上钢瓶,骑行中人呈倾斜状、一路潇洒骑到鼓楼,再肩扛上伍公山。

这个液化煤气灶真方便,电子点火器“呯”一声,蓝蓝火焰就冒出来,烧菜快捷又卫生。可在那个贫困年代,钞票算着用都紧巴巴,所以日常生活中,基本是用土灶烧饭、上面蒸菜,煤饼炉子烧开水、炒菜,煤气灶是应急备用。

直到1980年,我家从伍公山上搬到菜市桥回龙庙住进楼房,仅有52个平方,一家五口人居住,实在小、又怕脏,才基本改烧液化煤气灶为主。只有过年前的几天,要烧粽子、炒干果、烧过年的几钵头大菜,才会在楼梯口发煤饼炉子,再在小客厅里烧两天。

别看我年纪小,也有一“拿能”的小厨艺,过年做蛋饺,把煤炉封门关得小小的,一个半球状的汤勺,用一块猪油在勺上一抹,加一勺鸡蛋液,再加肉馅,就做出一个个嫩黄饱满的蛋饺。

后来煤气公司延伸服务,液化气钢瓶打个电话送到家,也算是便民措施。我家可以说从1980年住洋房,算是真正跨进液化煤气灶年代。

管道天然气灶年代 

5G智能时代

等到天然气管道接进千家万户,那就真正方便又安全了,想烧就烧,用多少抄个表计算,煤气热水器也步入家庭……

体验感受、两个好印象

12月27日,受王大同校友邀请,与他的几位小学同学、初中同学、高中同学和北航校友,一起来到杭州绿色能源体验中心,真是又怀旧了一把,还涨了不少知识。

 这次参观绿色能源体验馆,更是全方位了解到,杭州市燃气集团的拓展服务和全面发展,进入5G智能家庭生活时代,我就不啰嗦了,欢迎大家去亲身体验。参观地址:留下街道和林路6号杭州绿色能源体验中心,预约电话:0571-88163788。

匆匆参观,还是对燃气集团有两个好印象:

一是,这是一家讲历史传承、有文化情怀的企业。1732年,英国人卡立舍•斯帕丁提出利用煤矿中排出的甲烷给怀特黑文街道提供照明,让英国成为最早将天然气用在街灯和家庭照明的国家;中国的第一盏煤气灯在香港街头点燃;全世界天然气的分布、利用、前景等等,这些都是我此前所不知道的知识。

二是,展厅显著位置,分别宣传“文化与能源”绿色义工墙,和杭州市燃气集团内每条战线上的“八大英模”画像,这些英模在我眼中都是共和国的脊梁,是画家应该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,也是燃气集团领导睿智的重要策划。除了敬佩、更有对燃气集团领导的胸怀和眼光的称赞。

一日三餐,烧饭做菜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,我们经历了“砖炉灶年代、煤饼炉年代、液化煤气灶年代、管道天然气灶年代、5G智能时代”。

行文至此,借用展示厅中林乾良书法刻字“火为人用 文明之苗”,作为我的结束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