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 新闻中心  >>  媒体关注
  • 媒体关注
【钱江晚报】从煤饼炉到燃气灶,从扛瓶装液化气到打开就用天然气
2021-02-1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http://qjwb.thehour.cn/html/2021-02/11/content_3911569.htm?div=-1

从煤饼炉到燃气灶,从扛瓶装液化气到打开就用天然气

除夕夜的人间烟火气

都在那团火里翻腾

本报记者 黄伟芬

通讯员 潘长勇 徐佳

柴,曾经是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事。

钱报记者去了一趟杭州燃气集团,跟着老杭州杨国华的讲述,了解到了柴的很多故事。

【儿时回忆】

除夕一件大事

就是生炉子

杨国华是杭燃集团匠心学院副院长、总教习。作为地道的杭州人,在他的记忆中,小时候除夕那天,家里的煤饼炉一刻都不得闲。

一大早,家里最大的孩子会被“委派”一项重要的任务:生炉子。

抓一把引火的刨花,加入少许木柴,往炉膛里放入煤饼,瘦长的火钳几下捣鼓,让煤饼的孔对牢。一把蒲扇一阵使劲扇之后,浓烟散去,炉火亮堂堂起来,忙碌的一天也就开始了。

晚上要吃的炖鸡炖鸭,趁着上午先上炉子慢炖起来。

日头起来后,气温上来了。这时候,热水瓶已经灌满,炉火也正旺,在外头玩闹的孩子们,会被喊回家洗澡。

水汽氤氲里一阵欢声笑语之后,洗干净的大人孩子一起干干净净迎接新年。

等到红烧鱼上桌,年年有余、团团圆圆的除夕就正式到了高潮。

其实,再早几天,弄堂里烟火气已经要比平时浓厚不少。不仅时不时会响起此起彼伏炒瓜子、花生、山核桃的声音,还会传出一阵阵鲞烧肉、油豆腐烧肉、黄豆炖猪蹄、黄花菜烧肉的香味。

如今,泥土砌成的柴火灶,烟熏火燎的灶屋和噼里啪啦的柴火声已经成了老一辈人的记忆;大铁锅里煮着喷香的饭菜,兄弟姐妹在灶边打打闹闹的场景亦不再重现。

但不管柴火的形式如何改变,叮叮咣咣的炒菜声不会停歇,尤其在年三十这一天。

【时代变迁】

从灶膛到煤炉

从液化气到管道天然气

杨国华对于从灶膛到煤炉、从液化气到管道天然气的变迁再熟悉不过。

“品质提升”是他对柴火变迁最大的感触。

老底子,人们想取暖,要烹饪食物,需要去山上捡柴火,砍柴、劈柴、烧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。条件好起来之后,煤球、蜂窝煤、液化气先后走进寻常百姓家。

凭票供应的岁月里,三口之家一个月能买到120斤煤。蜂窝煤,一个大约有一两斤重,一个家庭平时一餐饭就要用一个。过年期间,那是远远不够的——因为煤饼炉有时候会“叫不应”,需要两个炉子同时开火。

贤惠的妈妈们冬日里就会提前攒好一摞摞的煤饼、一筐筐的煤球,应对春节期间待客和团圆。

又到后来,是瓶装液化气的天下。

至今已为杭州人服务四十多年的横河供应站,在除夕前一天,可能是最忙的——那时候,家家户户忙着更换瓶装液化气,避免过年期间出现钢瓶突然没气的尴尬事。
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,杭州管道人工煤气进家入户,杭州人过上拧开阀门就能用气的日子,别提多方便了,楼上楼下背煤气瓶也成为了历史。

【春节习俗】

这可能是

一年里最郑重的一次洗澡

一次又一次“柴火”的变化的背后,很长一段时间里,和年有关的习俗依旧被保留着。

比如年前郑重的一次洗澡。

洗澡,这件现在看来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,曾经,也藏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祈盼。

“那时候的热水器只有五六升水,要是谁家有这么一个,很多亲戚都会来家里洗澡。”杨国华笑着说。

时代在发展,仪式感不可或缺。

因此,也是在除夕前一天的晚上,杭州的瓶装煤气和管道煤气用量往往是一年中的最高峰。

2004年开始,杭州迎来了更加安全、方便、绿色、经济的管道天然气,洗澡不再被局限。从木盆烧水到6升热水器,再到大容量热水锅炉,往昔年前的仪式成了每一天都能享用的方便、快捷和舒适。

不止于斯。

淮河,在冬天是重要的分界线,江北供暖,江南不供暖。但随着管道天然气的普及,南北方的差距在变小,杭州人也能用上比空调更舒适的地暖墙暖等设备。

截至2020年底,杭州160万户燃气用户中,9万户已经用上了墙暖或者地暖。

年是什么?和“柴火”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杨国华说,是一家人在一起。春节越来越近了,杨国华和家人们讨论除夕怎么过,九零后的女儿说:“年夜饭,还是一家人看着春晚团团圆圆才有感觉。”

四方食事,不过一碗人间烟火。

这个春节,想必会有很多人留在杭州过年。城市的“供柴人”们也守护着大家的用气安全。不过即便故乡在远方,春节里,做上两个热气腾腾的家乡菜肴,也能拂去过去一年的倦意。来年,继续在烟火气中,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,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