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 新闻中心  >>  媒体关注
  • 媒体关注
【杭州日报之“故事燃气 红色印记”】火塘文化
2021-08-0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https://hzdaily.hangzhou.com.cn/hzrb/2021/07/29/article_detail_1_20210729A1714.html

“火塘”,多为用天然石块或人工砖石构建的有一定形制的火坑或灶,一般位于室内,多见于部分史前考古遗址。而现代仍然有火塘的存在,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集聚处,火塘还成为本民族生活的一种特色,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群居生活的中心。

早期文化遗址中留下来的火塘屈指可数,如在周口店、金牛山和龙牙洞等3处遗址发现火塘。在旧石器时代,火塘比较简单,多在地面挖掘浅坑,放入燃料使用,或直接在地面架设火堆,随着时代推移,用岩石或圆木构建的复杂火塘出现,距今约3万年,甚至出现了用红黏土搭建的弧底形火塘。在旧石器时代,火塘也是多功能的,可以烹制食物,处理物料,围坐取暖以及驱逐野兽等。

直到现在,环火而居的习俗在我国西南许多民族中还很盛行,设在屋中央的火塘是全家聚会之所,在室内布置中占有显著地位。火塘是辐射式热源,大家“围炉夜话”,自然而然成为全家活动的核心。现今,藏、纳西、彝、羌、壮、侗等民族的民居中都有形式相似的火塘。

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黔湘桂鄂一带,火塘在侗寨建筑中,其独特形式及功能延续至今。侗族干栏民居大多分三层,底层为养牲畜和堆放杂物用,二层为居住及饮食空间,三层多为存放粮食之用。位于二层主要居住空间的火塘,是家庭日常饮食、烹煮和取暖的地方,更是家庭成员活动的公共空间,不可或缺。火塘采用典型的“干栏”布局,在地板上以条石砌成火塘,上置火棚格架,供熏烤晾晒之用,天花楼板处透空,以利排烟。在侗族村寨,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,而一楼设置有中央火塘,大约一米见方,四周围摆着宽大而结实的长凳,可容纳百余人,其中的火塘起着重要的向心作用,大家围着火塘议事,包括祭祀、庆丰收、迎宾送客等。侗族火塘实则是家庭文化,还具有一定的私密性,亲人们交流感情,传播传统文化,日常生活其中,形成了一种礼仪和文化,成为了侗族最基本的生活方式。

生活在怒江峡谷的怒族祖先以狩猎和采集为主,火塘的利用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。现在,怒族的住房中都设有火塘。他们修盖新房,一般都请有经验的长者来承担火塘的建造,房子建好后,主人还要选择吉日设宴招待设制火塘的人。在火塘中,用来烧火做饭用的铁三角,架好后不能随意挪动,特别是外人不能动主人的三角架,掉在三角架上的食物一律禁食。在过年的时候他们还要祭祀火塘,先倒给三脚架三杯酒,让酒在火塘里燃烧,三脚架上置三片肉、三片糯粑,炒荞花撒给灶神……

藏族多居住在严寒高山,昼夜温差比较大。当夜晚降临寒风呼啸之时,火塘生火,一屋子里温暖起来。火塘被称为“塔夸”,老早也叫“杰尔布”。藏家的火塘,一般设立在房屋的第二层中央偏右,面积占房屋的四分之一左右,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,欢声笑语。祭祀在藏族火塘文化中,也颇具特色。其火塘祭祀并不祭“火神”,而祭“灶神”。他们熬茶、做饭,都先要敬灶神,再请人吃喝,食物在家人享用前也要先敬灶神。如今的藏家火塘,各种金银铜铁等贵金属打造的餐具器皿和装饰物,也让火塘显得富丽堂皇。

火塘就是彝族火文化的集中体现,他们对火的崇拜,多是围绕着火塘展开的。彝民家中的火塘从点燃那天起就从不熄灭,他们认为常盛不灭的塘火,预示和象征着家庭生活的红火。一家人常围火而坐,共叙天伦之乐,其民族历史和口头文学也常在火塘边传播,火塘也成了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。如今彝族的“火把节”,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人们点燃篝火,举着火把,围着篝火唱歌、跳舞、饮酒……尽情欢乐,通宵达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