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杭燃风采 著之明志》故事集

实施减亏承包和建设企业文化是两大法宝

时间:2011年09月01日
 

华梓高同志,1966年参加工作,1992年8月从部队转业到杭州管道煤气公司,先后任党委副书记、书记兼纪委书记,经理。2001年3月任杭州市燃气(集团)有限公司监事长,2001年10月因工作调动离任。专业技术职务高级经济师和高级政工师。

 

我在杭州管道煤气公司将近工作10个年头,回想起好多事记忆犹新。当时的企业特别困难,队伍不稳,巨额亏损,事故频发,发展受阻,可以说是矛盾重重,举步维艰。怎样生存发展成为当时领导班子一大难题,我记得先后实施了不少新措施,企业才慢慢好起来的。一个是减亏经营承包。搞承包当时是有风险的,但还是坚定地做了,与市、局以及财政的领导多次汇报,多次测算方案,终于得到了上级的同意。当时企业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:一个是上游原煤等价格已放开,并造成大幅度上涨,而下游气价不能上调,当时的煤炭的价格每吨从50多元逐月上涨到94年底的220多元,造成生产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;二是供气规模小,到94年底用户只有5万多户,生产成本很高;第三个是不能提设备折旧,设备维修费用只能从生产费用中开支,这样生产成本就越来越大了,还影响设备更新改造。1995年的单方气销售成本达到了2元左右。当时的日子真的是不大好过。

进入95年,发展用户的累计目标数定为8万户,而成本即居高不下,当时虽然搞了节能降耗工作,有一些效果,但远不能扭转巨大的政策性亏损局面。我们心里很清楚,燃气是必须规模经营,用户不增加是不行的,但反过来,生产煤气越多,亏得越多,这是一对矛盾。怎么办?当时96年正好是国家“九五”计划第一年,我们班子利用这个机会,提出了搞减亏经营承包的想法,我与冯骏经理等班子成员以及计财处的同志们不知道开了多少会,算了多少帐,既要考虑政府的一面,又要考虑职工和企业长远发展。我们给减亏经营承包定的基本思路是“向上争取政策,定死亏损基数,一包三年,自主经营,超亏不补,减亏全留;对内工效挂钩,划小核算单位,引进市场机制,优化资源配置,不断提高企业素质”。这个方案得到了市政公用局的同意,尤其是得到了局领导郑贤祥的大力支持。

转眼到了96年2月春节,大年初二,王永明市长在建委陈继松主任、公用局郑贤祥局长的陪同下,来到煤气厂慰问管煤公司职工。我代表公司向王市长作了详细的汇报,王市长把煤气工程视为“民心工程”,要求不能因亏损而陷入难以发展的困境,考虑政府的承受能力,认为搞减亏经营承包是一个双赢的办法,拍板同意实施,当场指示市财政、公用等部门支持配合。现在回忆起来,这一刻大家真是很开心。

与市政府敲定方案后,上下齐心协力,对外拓展市场,对内优化气源,先后形成了由直立炉煤气、机炉煤气、水煤气、液化气、杭钢煤气以及炼油厂干气等六种气源掺混而成的外供气源,这在全国也是个首创,目的是通过合理配制,既保证质量,又降低成本。为了适应市场化管理的需要,对全公司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调整,成立了制气、营业分公司、工程安装公司,成立了净化厂、维修中心,实施了内部承包机制。我记得,让大家放开手脚干,谁有高招谁受益。制气分公司当时劲头最大,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了,开展了吨煤产气率的劳动竞赛,到第一轮承包结束,也就是98年完成减亏800万元,大大超过了200万元的指标数。营业分公司和公司发展部门通力合作,到2000年底,公司用户发展到了14万户,单方售气成本由95年的2元下降到1.4元,5年内共减少财政补亏近1.4个亿。这个成绩了不起,当时财政的骆寅处长说:“我也想不到……”。期间企业有了钱搞发展,得到了长足的进步。我们建了煤气大厦,配置了一定量的电脑,开发了“两遥”、“地下管网信息系统”,特别是实施技术创新,为解决楼层梗塞户问题,由总工程师姜永芳牵头,对居民住宅立管走外墙项目通过专家论证,得到建设部及华北设计院专家的意见,成功地实施了立管走外墙的举措,这可以说是企业发展史上浓彩的一笔。与此同时,职工的福利与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,为200多名职工解决了住房问题,到货币分房开始,大家都有了住房,还了长期欠职工的账,让大家能安居乐业。5年间职工收入增加120%,这在政策性亏损中是比较难办到的。实践证明,走减亏经营承包的路子是正确而有效的,企业的腰包与职工的腰包开始鼓起来了。

第二个是企业文化建设。如果说实施减亏承包是解决资金问题的话,那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解决人的观念和精神问题。

一个人要有点精神,一个企业也要有精神,因为这是生存发展的灵魂,是根。大家都知道,我们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,虽然有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,但建设起来,发展起来,还得靠全体职工的努力。怎样能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,劲往一处使,这就要靠企业精神和信念。在许家福同志带领下,提炼出的“吃尽千辛万苦,克服千难万险,服务千家万户”的“三千三万”精神,在新的形势下加以弘扬,根据企业性质,我们提出了“安全似生命,服务是天职”的企业管理理念。

“安全似生命”实际上是从“讲安全就是讲政治”演变过来的。开始一些同志对“讲安全就是讲政治”有些不理解,认为把安全提得太高了,安全是具体工作,是一个管理过程,而政治则是意识形态的东西,两者是难以“讲”在一起的。如果放在现在以公共安全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,就迎刃而解了,但当时对管道煤气的安全认识还处在多么的肤浅。把安全视为一般性的工作,把政治抽象成空洞的东西。经过实践—再实践—再认识,思想认识逐步统一,“安全似生命”自然而然被大家理解,到99年底,公司出版了《安全似生命》一书。

我记得最先提出建设安全文化的是制气分公司,当时的厂长陈广仁在公司的新年务虚会上的发言。在“安全似生命”的理念引领下,整个公司的安全载体不断出现并加以丰富。92年12月起开展了冬季“百日安全生产活动”,后来考虑服务需要,改为“百日安全生产、优质服务活动”;94年开展群众性的事故隐患有奖举报活动;95年起确立每年12月22日为“12.22安全日”;“百题解答,百岗练兵”活动;红旗设备评比活动;进万家燃气设施安全检查活动;以“贯彻安全责任制,创安全放心岗;贯彻服务责任制,创服务满意岗”为主题的“双岗双制”活动;如此等等。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职工提高了安全意识,从95年起,公司再也没有发生类似“12.22”那样的恶性事故了。在此我们也感受到企业文化除了要有企业宗旨、精神、价值观外,更是要有一定的活动载体,没有载体,就好比是无土之木,无水之鱼。

“服务是天职”,意思是服务好用户是我们燃气企业性质的必然决定,当燃气企业的职工必须为其应尽的职责,这是充分体现企业精神的。96年在公用局首推承诺服务,自断后路,户内管、热水器安装期限由六个月逐步缩短至7个工作日;开展百区连锁服务活动;推出了服务“六个一”要求;向社会推出安装一时不能通气的模拟表;推出“建民”服务热线;聘请社会监督员;实行首问责任制,把有责投诉控制在1‰以内,如此等等。我们还搞了VI、BI、MI设计,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得到了改观。

上述的企业文化建设仅说了了两大方面,安全管理和用户服务,因为这些是直接联系主业的。实际上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全方位全过程的。象弘扬企业文明,先进典型,价值观念及开展隔年一次的运动会和文娱活动等,都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,不断的丰富积累,成为企业的精神财富。(王鸣文字整理)

上一篇: 企业变型的关键时期
下一篇: 职工——企业发展的动力
© 2011 杭州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66508号-1号
技术支持:蒙特信息·专业构筑品质网站